心理导读:既然宝贝儿们的陌生人焦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因性因素,那父母们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更多地参与正常社交活动,同时做好陌生人防范工作。 回忆一下你小时候,见到陌生人就转头或大哭的怯生情形,没准儿你的宝贝儿正在如——92xinli.com
既然宝贝儿们的“陌生人焦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因性因素,那父母们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更多地参与正常社交活动,同时做好陌生人防范工作。
回忆一下你小时候,见到陌生人就转头或大哭的“怯生”情形,没准儿你的宝贝儿正在如此做。这并非基因遗传的问题,而是儿童心理中特有的“陌生人焦虑”。
不与陌生人接触,讨厌陌生的环境,虽然从某些方面提升了宝贝儿的安全系数,但也意味着宝贝儿的社会活动减少,应有的社交能力下降。父母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宝贝儿顺利度过焦虑期。
不认识的都走开
“怯生”一直是父母们喜欢讨论的一个话题。人们都很容易以自己的孩子不怯生为荣,他们会很高兴听到别人说“你的孩子真大方”,而不是“你的孩子挺内向”。
在大多数成人心中,前者就好比夸孩子嘴甜,表达能力好,喜欢跟人亲近,甚至在小伙伴中显得很有组织能力;后者则似乎与孩子迟钝、愚笨、胆小、没礼貌、不友好有关。
“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怯生。”现居上海的金灿是一位全职太太,对于5岁儿子出门怯生的行为,令她十分不解:“每次带他出门,碰到小区的邻居,他都显得很拘谨。别人主动和他打招呼,他也低着头不理。
有一次他戴了顶熊猫款式的帽子出门,邻居来摸他的头、表扬他很可爱,他非但没说谢谢,还使劲往我身后躲、吵着要我快点走,显得很没礼貌。但在家中,这孩子又十分活泼、话也很多,爷爷奶奶经常被他逗得很高兴。”
金灿曾经为儿子做过观察个性的气质类型测评,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是个性开朗外向的“容易型”。可是儿子的过分怯生,却让金灿感觉很受打击,认为是自己教育失败。
其实父母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在婴儿时期,被家庭中不熟悉的亲戚搂抱,多半都会被吓哭,直到重新被父母抱起来才会停止哭泣。再大一些,到了五六岁时,又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回避陌生人。
而这些表现,就是文章一开始就提到的“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指孩子在特定的年龄段,明显表现出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产生的一种忧虑感。这种忧虑感在宝贝儿们心中形成了警戒——不认识的都走开。 怯生不是谁的错只要父母们不是内向到根本不与人交往,那么孩子怯生就不是谁的错,而是其特有的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学实验发现,大多数婴儿在7个月大前形成对亲人的依恋后,会一直对陌生人作出积极反应:6~7个月以后,他们开始害怕陌生人,会表现出眼神闪躲或大声尖叫;而8~10个月时最为严重,陌生人通常会把他们吓得大哭不止;一周岁后强度逐渐减弱,但这种陌生人焦虑直到6岁时还没完全消失,尤其是在陌生环境被陌生人接近时,他们还会表现出警觉。
不过,孩子这种“陌生人焦虑”并不完全是坏事,从4个月大时起,他们就能分辨出最亲近的人,会和让他们感觉安全和愉快的父母非常亲近,如此一来,良性的亲子依恋也会变得更深。
陌生人焦虑越明显,孩子区分熟人和生人的能力就越强,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结果。既然宝贝儿们的“陌生人焦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因性因素,那父母们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更多地参与正常社交活动,同时做好陌生人防范工作。管他们显得不那么友善和礼貌,但却可以成功建立起陌生人防范系统。
然而父母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孩子怯生就会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失去许多有利于自身发育的活动机会,这将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而孩子如果天生是内向、胆小的“趋避型”气质,这种更严重的“陌生人焦虑”则会让孩子自卑甚至自闭,擅长的事情也害怕在人前表露。
他们看起来很胆小,只跟玩具玩儿,运动能力不佳,离开自己的小天地就显得郁郁寡欢或无所适从。这种恐惧感还会影响孩子一些必不可少的活动,如到医院看病、正常入园等。久而久之则会造成孩子的交际能力障碍,成年后也很难融入社会。
既然宝贝儿们的“陌生人焦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因性因素,那父母们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更多地参与正常社交活动,及同时做好陌生人防范工作。
从孩童社会入手一些幼教机构曾建议,如果孩子显得内向而敏感,可以带他们更多地从融入孩童社会入手。比起陌生的成年人,孩子们更容易跟有共同兴趣的伙伴亲近,这些互动会渐渐打开孩子的心,并提高孩子的社会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