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自尊心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行、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是一个人尊重需要的反映,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联系的积极的个性品质,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最敏锐的——92xinli.com
自尊心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行、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是一个人尊重需要的反映,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联系的积极的个性品质,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最敏锐的情感。
简言之,自尊是一种自我体验,是对自己的全部评价----自爱的程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尊是一种社会需求,人们对它的需要往往超过物质和生理方面的需要。个体自尊心的高低、强弱影响着一个人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主观能动性、性格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可以说,每个人未来的成功与失败,其主要原因都与自尊心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有人将之喻为“精神的生存者”、“人生的钥匙”。英国作家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动力。”具有高度自尊心的人善于处理各种事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高度的自尊并不是自鸣得意、高傲自大,而是一种沉着、冷静的自我尊重感,他不仅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尊严。
相反,自尊心低下的人,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消极地对待自己的个性品质。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自轻自贱,消极沉沦。他们有着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别人的指责,不敢承担责任,内心孤独,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心理障碍。进一步说,一个人不健康的个性品质,包括许多心理疾并犯罪等等都与自尊心丧失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从小维护和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对于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推动人奋进,完善自我形象、防止病态人格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尊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多萝西·科克尔·布里格斯认为,高度的自尊心基于两个重要的信念:第一是“我可爱”,即相信自己是令人喜欢的。第二是“我有价值”,即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力社会有所贡献。另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巴巴拉·伯杰也指出:要想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孩子必须感到自己既能讨人喜欢又有足够的能力,他必须深信自己的价值,能够应付自己和周围的问题。一个人自尊心的强度与其自信心的强度和自我评价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可以推论,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提高自尊心的重要途径。
自信心与自我评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个体出生时还没有自我意识,更谈不上自信心和认识自我价值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界事物的驾驭能力提高了,对自身的能力也有所认识。尤其是掌握了语言之后,儿童认识范围更加广泛,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愿望、要求,同时也能通过语言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儿童自我意识产生的最初表现形式是独立的要求和表现。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凡事都要自己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开始反抗成人的束缚,表现为呈强、好胜,尽管力不从心也要跃跃欲试,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父母第一次遇到了困难,即孩子不听话了。面对儿童的独立要求和反抗行为,有些父母对此听之任之,一味顺从,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也不加限制,放任自流。另有些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独立要求,担心孩子没有能力应付环境的变化,一切包办代替。这两种教养态度都不利于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形成。透过儿童逞强、好胜,反抗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的正是儿童的自信和对自身能力的判断。虽然这种自信和自我评价的水平还很低,甚至幼稚可笑,但是,一个人自尊心的形成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儿童从小就确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不甘居落后于他人,那么长大之后一定是个具有高度自尊心的人。相反,如果成人过份限制儿童的行动或任其自流,儿童可能就变得怯懦、胆孝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也可能变得不懂规范,也不知为自己确立目标,变得随心所欲。这两者都不利于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在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阶段,成人怎样教育儿童,给予什么样的影响,儿童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特征。
儿童如何能获得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呢?这与成人对儿童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