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瘦身男女》中的那对痴男怨女,把失恋的打击化作肉蛋、肉饼,把一块块肥肉塞进了自己的胃里,然后胖得连门都出不去了。平日我们也能经常看到,有的人在心情不好时不思饮食,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们伟大的文字在形容女人埋怨男人对别的女人眉来眼去叫“吃醋”;心情愉快的时候会觉得心里“甜甜”的;伤心的时候流下的是“苦涩”的泪水,这酸甜苦辣咸,真都能找到相应的心情对应词。如此种种,无不透视着饮食与心理的密切关系。
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如果他(她)是一个嗜辣如命的人,那他(她)往往比较“泼”,脾气通常比较火暴,这类人在性格上多属于“多血质”型。他们待人往往热情大方,但发起脾气来也很吓人,就像那朝天椒,嚼一个在嘴里耳朵都会辣得“嗡嗡”作响。
上海、江浙地区的人则嗜好甜食。这些人的性格往往比较温和,在性格上多属于“黏液质”型。他们为人谨慎,在处世上比较保守,不愿意冒险。甜食滋养出的“上海好男人”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既会挣钱又精于家务,女人若要嫁个“上海郎”,那就里里外外都不用操心了。
现代研究还发现:喜欢吃大米的人,经常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对人对事处理得体,比较通融,但互助精神差;喜欢吃面食的人,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考虑后果及影响,但意志不坚定,做事容易丧失信心;而喜欢吃油炸食品的人则勇于冒险,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受到挫折即灰心丧气;喜欢吃清淡食品的人则注重交际,善于接近他人,希望广交朋友,不愿单枪匹马。
如果把饮食和民族联系起来,你还会发现另一番有趣的现象。就拿面包来说吧,俄罗斯有种著名的面包叫作“大列巴”,其个头和分量就如同俄罗斯人一般“够劲”;而法国的面包通常做成一个个外形精致的面包圈、面包条。俄罗斯人粗犷豪爽,不拘小节,法兰西人浪漫柔情,情感丰富,这一点从他们制作的面包上就能清清楚楚看出来。美国饮食快餐居多,尤其是像炸鸡一类的快餐更被美国人所钟爱,看来美利坚人喜欢刺激冒险的性格,同他们的饮食习惯确有关联。
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看来一种饮食习惯也造就一类人。愿我们每天都能“吃”出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