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拥抱,觉得这样心里踏实,温暖。这算不算是一种病?心理医生说,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感受。尤其是现代人面对着深重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人们更渴望别人的爱抚,渴望类似母亲的爱抚。心理学称之为“皮肤饥饿”。
众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抚养婴儿除要给他们及时周到的身体照顾以外,心理上、感情上的关怀和爱的抚慰同样十分重要。一般都认为,刚生下来不久的婴儿不会有什么情感需要和心理活动,其实不然。实际上,很小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了情绪反应的能力、无意识幻想的能力,从这时开始,母亲和婴儿就会通过一种“亲情”的纽带来交流感情。如果婴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到母亲的爱的表达,就会对日后健康的身心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心理实验证明:小猴子对妈妈的依恋并不是因为有奶吃,而在于有没有温暖、柔软的接触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洛在1958-1961年所做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一实验中,哈洛用两个代理妈妈来养育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一个代理妈妈是金属丝做成的。在它胸前安有一个奶瓶;另一个是用类似真母猴的肤质软布做成的,但不安奶瓶。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如果照个这解释,小猴子应该是经常爬到有奶瓶的金属丝妈妈的身上,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小猴子对金属丝妈妈很冷淡,只是在肚子饿、需要吃奶的时候才到金属丝妈妈身上;对布妈妈却显示出强烈的喜爱之情。平时总爱紧紧抱着它,尤其是受惊或不安的时候就会奔到布妈妈的身边,死死地搂着它。如果在布妈妈身上安奶瓶,那么小猴子就几乎不再接触金属丝妈妈了。如果在小猴子下地玩耍的时候,突然放入一个自动玩具,小猴子吓得马上逃到布妈妈的身上,但是不久后它就开始观察,然后下地试探接触,最后玩弄起这个玩具来,但是,对于在只有一个金属丝妈妈的笼子里生长起来的小猴子来讲,它会很长时间都极端恐惧地躲在一边,一直不去碰那个自动玩具。
这个实验说明,小猴子对妈妈的依恋并不是因为有奶吃,而在于有没有温暖、柔软的接触。哈洛在另一个实验中还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代理妈妈养育的小猴子,即使得到很好的照顾,生病和死亡率还是比由母猴哺育养大的普通小猴高,长大后在行为上都没有普通小猴表现正常,用金属丝妈妈长期单独养育的小猴子长大后缺乏协调性,极端胆小和畏缩,攻击性强,对性的反应冷淡,用布妈妈养育的小猴子虽然没有这么糟糕,但在情绪上也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