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心理
快速搜索

人格各阶段的生活哲学 1/3

2015年03月24日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一、基本的信赖对基本的不信赖:从出生到1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最孤弱,对人依赖性最大。如果父母在此阶段给予抚爱和照料,婴儿就会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反之,婴儿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照顾,则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如果对婴儿的照料是有规律的,婴儿便会懂得不必担心失去可以信赖和照顾他的人,但若对婴儿的照料没有规律,态度反复无常,婴儿便会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父母的心情和态度同时影响了婴儿,例如,若母亲焦虑不安,婴儿也会感到焦虑,信任和不信任都会发生,但当婴儿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赖对不信赖的危机便得以解决。随危机解决而产生的是某种人格特征,这一阶段危机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的形成。这样的儿童敢于冒险,忍受挫折和失败,不会过多地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忧虑。

  二、自主对害羞与怀疑阶段:从1~3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形成许多技能,他们学会走和交谈,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控制大小便等。他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便发生了与父母意愿的冲突。父母一方面要按照社会要求训练儿童、控制儿童行为,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感,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则容易发展不良行为或自制力差。但若对儿童过分严厉、节制过多、批评和惩罚过多,则会使儿童产生羞耻和对自己的怀疑。因此,一方面应允许和鼓励儿童学习和做一些力所能及、有益的活动,也要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控制,不是为所欲为,学会适应社会要求,但要避免过多责备和惩罚。当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怀疑,便形成意志的特征。儿童表现出自我抑制和进行自我选择,不屈不挠的决心。

  三、主动对罪恶阶段:此期在4~5岁间。这一时期儿童的言语更精练、思维活跃、活动丰富。他们的求知欲更强并开始了创造性思维,富于想象与幻想,对周围人和事满怀好奇心,他们开始探究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阶段,儿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对性有特别的兴趣。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行为和想像力,理解和引导,儿童便会发展较多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形成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即所谓"目的"的人格特点。反之,若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和想象力不能很好理解和引导,儿童被嘲笑、挖苦、甚至惩罚,则难以建立自信心,产生内疚甚至罪恶感,表现出被动和倾向于循规蹈矩的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