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孩“玩”出孤独症 转贴自:中国心理网-心理咨询联盟,心理资源 玩玩具竟得了孤独症,这并非危言耸听,记者昨天在儿童医院的教育咨询门诊内就发现了一名因此患病的3岁男孩。医疗部门发现,到医院治疗孤独症的儿童年龄越来越小,平均每周都要接待两名这样的小患者。昨天上午,一名3岁男孩被家长抱到儿童医院的教育咨询科,医务人员通过系统的观察和检查,发现这个沉默不语的小男孩有一些儿童孤独症的症状,当医生与他说话时,他根本就不愿意搭理医生,眼睛只盯着自己的手指,并且自顾自地说起了一个玩具特征,还不时地咬手指。 家长告诉医生,孩子以前挺爱说话,尤其是刚学说话的时候,每天嘴都不停,但因为家长平时很忙,有时照顾不到孩子,他们就给孩子买回了很多玩具,并且请教了很多专家,根据孩子生长的特点买回了各种各样的益智玩具,还专门为孩子设置了一个玩具屋,孩子在里面玩根本就不会发生任何意外。 孩子也很喜欢在玩具屋内玩耍,经常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家长见孩子很高兴,就任其玩耍。可是,近一段时期他们发现孩子的性格变了,他以前听力很好,可现在喊他的名字他都装听不见,弄得家长在朋友面前很尴尬。为这,孩子也没少挨数落,但就是不见效果。医生分析了这个小男孩的症状,认为孩子长期得不到交流,完全与玩具为伍,玩出了孤独症。 心理专家说,像这个小男孩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而且现在到医院治疗的孤独症儿童年龄也越来越小,最小的一个儿童只有2岁。以前都是孩子上学后,家长才知道孩子的心理压力大,当孩子出现异常后就要到医院治疗。现在孩子接收的信息量比以前多了,但交流却变少了,孩子只能靠自己的能力来理解,日子长了就会出现不依赖父母的情况,进而发展成孤独症。 细节·病因 玩具多了亲情少了,孩子长期缺乏交流儿童心理专家姚立主任认为,不少家长都非常注重宝贝的早期发展,精心为宝贝挑选了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各种各样的玩具,反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表面看起来孩子自己在各种玩具前玩得很投入,但时间长了之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就会明显匮乏,孩子的情感依托都给了玩具,家长的爱也无法传达给孩子。这样的孩子因长期缺乏交流,就会患上孤独症。 细节·症状 不看人了不理人了,孩子有时还会自伤 孤独症发展到后期就会成为自闭症。 孤独症的症状十分明显,家长应该密切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当孩子出现以下变化时,家长就要特别小心了。一向很喜欢说话的孩子突然之间不喜欢与人交流了,开始躲避别人的目光,不愿意与人对视,与人交谈时也不看对方的脸,而且说话没规律,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听力没问题,但听到别人叫他的名字时却又无动于衷。有时还有自伤行为出现。 细节·呼吁 病见好了不再来了,家长耽误孩子治疗 孤独症的治疗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3个多月,而且有些患儿的治疗将是终身的。但现在只有一小部分家长能坚持到医院为孩子治疗,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多陪孩子玩儿就能让他们恢复健康,这是十分错误的。从医学角度分析,孤独症的治疗涉及行为与语言等多方面,不经过系统训练很难收到效果。医生呼吁,家长应该重视孤独症,不可自己乱开“方子”,否则不但对治疗不利,还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