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期行为障碍 作者:久洁 转贴自:河南心理网坐在电脑前的广大家长朋友们,您了解您的孩子吗?您能看出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吗?您知道他们的哪些行为需要及时矫正以及如何矫正吗?如果您真正关心自己的孩子,就请您仔细耐心地阅读下面的信息。儿童身上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呢?如在桌前动来动去,静不下来;对某些人有敌对情绪;喜欢惹是生非;有偷窃行为;经常撒谎,等等。下面我们先从“儿童多动症”谈起——(一)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的名称很多,其中包括儿童多动障碍、微小脑功能障碍、ADDH等,其实它们基本上说的是一回事。目前对此病的规范称呼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但一般习惯称为“儿童多动症”。据专家调查,学龄儿童患多动症的几率为5%-9%,其中70%的孩子的病情将延续至青少年期,大约一半的儿童多动症患者在成人的时候仍然有症状。尽管如此,请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恐慌,先弄清楚怎样鉴别儿童多动症,再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才是明智之举。一 临床表现所谓临床表现就是某项病症的典型行为特征,可据此判断是否患上这一病症。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易冲动,经常多动,这些表现均已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与孩子的年龄阶段不相适应。具体如下:1、活动过多活动过多是多动症的主要特征。这种儿童在婴儿时就表现出好动、不安宁、喂食困难、爱哭、难以入睡、易醒、早晨醒得特别早,有的则睡得很死,难以唤醒。他们较早就能站立行走,总是翻弄能看到的东西,不是拆玩具就是打翻盆。上学后多动表现更为突出:在课堂里坐不住,屁股总在椅子上来回挪动,严重的擅自离开座位在教室内走动。在公共汽车上总是爬上爬下,不是拉帘子,就是踢椅子。好与人讲话,推撞别人,惹是生非或做各种怪样。这种孩子的多动与一般孩子的好动不同,多动症儿童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在运动场上他们活动速度不快,身体转动也较迟钝,与一般儿童无多大差别。但在家里或是教室,他们则表现出明显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好象身体内有个马达在驱使他不停地活动似的。不过,如果能得到大人的个别注意,或从事一对一的活动,如两人下棋或给他讲故事时,他也能安静一会儿。2、注意力不集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儿童突出的、持久的表现。如幼儿园中多动症儿童的突出表现为经常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拿了这个玩具不到一分钟就又去完别的了。小学老师经常说:“他不能专心地干一件事”;“他从来不能完成交给他的任务”;“他记不住你对他讲的事”。母亲也说:“你对他讲话,他从来不好好听,什么也记不住,好象什么都没听到。”例如,老师叫他上课时别做小动作,他当时点头答应不做,但几分钟后手里又开始玩东西了。回家后可以按照老师要求做作业,但做一会就干别的去了,除非父母在一旁监督着。总之这类孩子做事总是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但分心并不是在所有时间都出现,有时他们也能较好地从事一种活动,例如,在黑板上解题或做一对一的游戏时,分心就不太明显了。3、冲动行为 一般来讲,孩子需要一件东西时会立即行动,从不考虑后果,如要喝水,见茶杯就拿,不考虑杯里的水会不会烫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一般能学会行动前先想一想如何做,或者请求大人帮忙,他们会耐心等水凉了再喝。但多动症儿童的行动多先于思维,即他们不考虑就行动,这就是冲动性的表现。例如,他们不会游泳就跳进游泳池;他们在街上奔跑不顾前面有没有汽车;他们在教室突然喊叫离座奔跑、抢同学的东西或袭击别人;在集体游戏时他们难以耐心等待。他们也经常踢玩具、破坏东西。并不是他们恶意要破坏,而是他们没有考虑行动的后果。 上面的三种特征是多动症儿童主要的和普遍的特征。为此,诊断儿童多动症必须具有以上三种特征。此外不良行为和学习困难也是这种儿童常见的表现。 4、不良行为 几乎80%的多动症儿童有各种各样不良行为的表现,如好打架、好顶嘴、不服从、倔犟、违抗、横行霸道、恃强欺弱、好发脾气、难以忍受挫折、纪律性差等。 5、学习困难 多动症儿童与智力落后并没有直接联系,但他们经常会出现一些学习困难。有些儿童在感知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如他们难以辨别汉语拼音字母b和d、p和q,以致造成阅读障碍;有的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产生运动协调困难,如不会用剪子、不会扣扣子,或者有写字、画图的困难;有的手眼协调困难,如玩棒球时抓不住球等。如果多动症儿童没有上述一些感知或运动协调障碍,那么他们的学习成绩低下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和冲动行为的结果。他们往往不注意听老师讲课,也不能耐心解题,当然成绩不好。另一方面,多动和不注意也可能是一种回避学习的反应,即孩子由于学习不好而受到老师和家长接二连三的批评和惩罚,结果一看到书本就感到焦虑。为了减少焦虑,他们就把书本丢开,对上课感兴趣,四处张望,惹是生非。所以,老师和父母应正确认识某些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及时给予诊治和耐心帮助。二 引起多动症的原因1、先天体质缺陷 大部分多动症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先天体质缺陷。对婴儿的研究发现,有先天体质缺陷的婴儿早期就表现有一些行为问题,如喂食困难、多动和睡眠不佳等。这种先天体制缺陷可能是由染色体异常或父母的精神等遗传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由母亲分娩障碍引起。例如,母亲妊娠时的精神紧张可能改变她体内的某种生化过程,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特别是脑功能的发育;还有,母亲怀孕时遇到煤气中毒;婴儿早产、产伤或出生时缺养等等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婴儿的脑功能,导致多动症。动物研究发现,出生时窒息15分钟的猴子,往往表现出有多动症儿童的症状。2、铅中毒研究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多动症儿童的血液中含铅量较高。这种儿童大多数住在交通拥挤的大城市,汽车的汽油燃烧时,化合物中的铅会挥发成气体进入空气中,使儿童大量吸入体内。血液中含铅量的增高与认知、言语、感知障碍有一定关系,所以铅中毒可能是多动症的原因之一。3、食物过敏有人认为,多动症是由于儿童对对某种食品,如水杨酸酯或某种调味品的过敏引起的,因为当不用这些食品以后,儿童的多动和注意力有明显改善。4、放射作用 电视和荧光灯的小量放射作用与多动症有关。有研究发现,教室的荧光灯上备有防护放射的装置可使一年级学生的多动症行为减少。5、轻度身体器官异常有人进行长期观察发现,先天性器官异常与多动症的产生有一定关系。例如,耳朵不对称、大小不等或形状异常,第五个手指弯曲,第三个脚趾比第二个脚趾长,第一个脚趾与第二个脚趾间有较大缝隙等。有这种器官异常的幼儿在3岁时就表现有明显的行为问题,如好哭、易于激动、坐立不安、对环境适应差等。有人认为,这种身体器官的异常可作为预测发生多动症的一种标志。6、心理的紧张刺激有人认为,多动症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据调查发现,多动症儿童的父母经常干涉儿童的活动,如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在儿童做错事时多是批评指责甚至体罚。由此引发的的焦虑会使儿童发生分心冲动和多动表现。如果设法减轻他的焦虑,这些表现则会改善。三 治疗1、药物治疗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如果是由先天体质缺陷引起的,则应首先采用药物来治疗。一般来讲,当前治疗多动症的药物疗效显著,很少有危险。而且治疗只需一段时间,不必终身用药,常用的药物有兴奋剂、安定剂和维生素等。家长可在医生具体指导下给孩子服药。2、饮食治疗 在儿童的的食物中尽量避免人工色素调味品、防腐剂和水杨酸酯等。有研究指出,在儿童食品中增加含有咖啡因的食物,结合兴奋剂药物治疗可以增加疗效。 3、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往往只能改变儿童的外部行为,但不能改进患儿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长期过量服用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最好能够结合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或行为指导主要是训练儿童采用较合适的认知活动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其次是通过安排好了的一定训练程序,可以减少儿童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此外,行为指导还可帮助儿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集中注意,交好地完成学校作业。(二)欺骗行为 儿童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欺骗行为,如考试时作弊,在学校打架却承认,玩游戏计分时作假等父母或老师发现孩子有欺骗行为时,应耐心了解他产生欺骗行为的原因,热情鼓励他改正这种缺点。例如对考试作弊的孩子指出,考试不及格并不代表他愚笨,一个人难免犯错,如果他考试不再作弊,而是努力学习,还是能取得好成绩的。另一方面,发现孩子有欺骗行为时,不要大惊小怪地当众揭发他、批评他,而是要把他叫到一边,单独与他谈话,让他自己认识错误,承认错误,下决心改正。此外,也不要告诉可能惩罚他的父母或老师,以免他把你当作敌人,不信任你。孩子产生欺骗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怕自己做不好或被人贬低,所以当众批评或以留级处分来贬低他只会加重其欺骗行为。当然,如果孩子的欺骗行为十分持久而严重,采用鼓励说服方法无效时,也可处罚。(三)偷窃家长们有时会责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你竟然学会偷了?”;“你怎么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等。在这里奉劝家长朋友,再开口责骂之前,先来深入了解一下孩子产生偷窃行为的几种可能原因: 1、作为自我吹嘘的手段 有的儿童错误地认为自己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不被发现,这是“英雄”行为,显示自己“多聪明”“多能干”;有时他把赃物送给想讨好的同伴,以换取他们的感情,表现他对朋友“慷慨”。 2、取得别人的注意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有严重偷窃行为的儿童出生于十分富裕的家庭或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种儿童的偷窃行为并不是真正需要某件东西,而是通过偷窃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3、不公平感觉的结果 有的偷窃行为是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后的反抗表现。譬如两个孩子因抢一件玩具而发生了争吵,这时如果老师有偏袒,把玩具给了自己喜欢的孩子,而对不喜欢的孩子给予批评,就会使后者感到不公平而产生反抗,如把这个玩具拿回家据为己有。 现在我们知道了原因,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和教育这些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呢?当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首先不能严厉谴责他,而要诚恳向他指出,偷窃是损害别人利益的错误行为鼓励他认识自己行为的不好,是得不偿失的,应努力克服纠正,只要他以后不再偷,大家还会喜欢他,信任他。然后,父母或老师要耐心找他谈话,了解他为什么拿别人东西,针对问题进行教育。此外,父母老师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平等对待孩子,尽量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不良行为。(四)横行霸道与破坏行为 横行霸道、恃强凌弱、想当“小皇帝”的行为,常见于父母过分溺爱的儿童,特别是男孩;也见于幼年缺失父母关爱的儿童;或者自己感到懦弱无能的儿童。横行霸道行为主要是由环境因素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要着重从改变家庭环境入手来预防这一不良行为的产生。 破坏行为则有好坏之分。如有的孩子喜欢拆玩具来看看里面的构造,这种为了“求知”而产生的破坏行为是属于健康性的,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而用弹弓打破邻居家的玻璃,摘掉公共场所的灯泡以等则属于行为问题了。辨清了破坏行为的性质之后,让我们来看看儿童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 1、由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 当儿童受到欺负或讥笑时,他们不是光明正大地进行说理斗争,而是采取偷偷摸摸或阴险的破坏行为来报复。 2、发泄不愉快的情绪 当儿童受到挫折,处于极度懊恼之中时,他可能通过破坏行为来发泄怒气,使自己感到愉快,这种痛快的情绪体验进而强化了他的破坏行为。 3、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能干” 有的儿童错误地认为,没有什么比打碎玻璃、损坏家具或从事某种戏剧性的破坏活动更能表示自己“强大”,是“英雄”。 如何帮助教育有破坏行为的儿童呢?与矫治偷窃行为一样,首先不要即刻给予严厉的批评与惩罚,而是要找出他产生这种行为的根源,热情耐心地与他谈话,了解他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要使他们懂得,把自己的体力施于周围客体加以破坏并不能表示自己强大,也不能补偿自己懦弱的感觉;只有经常做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的好事,才能使大家感到到他真正“伟大”。总之,一方面要相信孩子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有改正错误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要热情、耐心地鼓励、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使他们逐步摆脱破坏这一不良行为。要尽量减少压制和惩罚,以免他们破罐破摔发展成更严重的行为问题。(五)犯罪行为儿童的犯罪行为主要指超出法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如公开说谎、偷窃、损害他人利益或公共财物、结伙抢劫、为非作歹、乱搞男女关系、杀人等。 关于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生物因素引起的,因为有些犯罪儿童有染色体异常或脑电图异常;此外,智力落后者也多见有犯罪行为。但大部分犯罪行为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造成的。 1、心理因素方面:有关于少年犯的研究表明,他们一般特别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学习差、无能力,不能在竞争中取胜,不能被社会接受,对社会是无价值的;有的则是要求得到人们的注意,渴望寻找刺激,因此他们喝酒、抽烟、吸毒、赌博、乱搞男女关系,以使自己兴奋,得到“生活乐趣”。 2、社会因素:主要指环境,即在不良教育环境下,儿童易引发犯罪行为。这是最主要的因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因此,对犯罪儿童的帮助应着重于环境的改善,也就是要减少引起儿童产生犯罪行为的不良环境。此外,社区或街道的帮助退休人员可把有问题的儿童组织起来,安排他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参观展览、工厂和名胜古迹等。对于问题严重、需要在特殊机构进行劳动教养的儿童,可采用学习理论设计的行为矫正法:对儿童好的行为表现,如能按时上课或劳动、爱惜衣物、与同伴合作、为集体做好事或者在一定时间内不说谎、不打架等,可计分奖励,然后以数目不等的分换取某种权利,如上街购物、得到想要的礼物、给家里打电话或月末回家探亲等;反之,如果儿童有不良行为表现,如殴打、说谎、偷窃、破坏公物,不好好学习和劳动,则以隔离或暂停一切活动作为惩罚。以上就是儿童少年期的主要行为障碍,希望它能帮助广大家长朋友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早做防范,早做治疗,避免问题滋生或加重。祝愿每个家庭都能拥有健康快乐、没有“问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