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心理
快速搜索

奢侈品你追我赶,专家呼吁不能攀比

2015年06月26日

前段时间,正当亚运会在广州如火如荼举办之际,一个令广州年轻人兴奋的时尚热点引爆全城。广州中华广场首次上演了数百名市民通宵排队抢购H&M全球同步发售限量版时装的“疯狂大剧”。

说“疯狂”,一点也不夸张,可以说是广州零售史上的头一遭。几百个MM和GG在秋凉之日的夜晚躺在商场大楼外的空地上,裹得严严实实,靠着护栏,有人发呆,有人玩游戏,有人打扑克牌。等到商场开门后,半小时就把1500件货品一抢而空,一夜等待就为这一时的爽快。据了解,前来抢购的都是十几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女。

那么,到底是什么货品让人们倾倒呢?大家不难知道Lanvin的名气,它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级时装品牌,礼服几乎都要上万元价格,据说,一条普通白色抹胸礼服售价就达4万多元人民币。而这次其与H&M合作平民的时尚,价格就低很多,礼服售价大致在1500元左右,T恤300元左右,鞋子售价为每双999元。

一些时尚的年轻人就说:“花小钱买大牌,还是限量,不怕满大街都是,即使花再多的时间排队都是值得的。”

有些大学生也反映:“周围好多同学都穿的是有牌子的衣服,自己一身杂牌,多不好意思啊,要是我自己穿得太寒酸,总觉得和别人格格不入。”

攀比心理或是源自家长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名牌’表现出了青睐,他们宁愿拼命地省吃俭用也要花大钱着名牌衣、穿名牌鞋、拎名牌包。究其原因,攀比心理占多数。”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专家沈家宏分析说。

人大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有比物质的,如:谁的衣服是名牌;谁的手机高档;谁的零用钱多;谁花钱大方等。有的则比家庭条件,如:谁家的房子大、装修档次高、父母当的官大、钱多、车子好;家中生活用品高档等,还有的比外表长相,比荣誉等。

沈家宏认为,内心不够有力量的青少年,往往不自信,容易因一两件小事物而自卑,希望在攀比中获得自信。

有时候,孩子内心不够有力量很可能源于自己父母,有些家长本身很要强或是家中经济不太宽裕,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某某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卑心理作怪,攀比潜在严重危害

“穿名牌、互相攀比,这是目前比较自卑的青少年的无意识补偿机制。”沈家宏进一步解释。这些外在的“名牌”,好像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地位,提高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好受一些。可是这种补偿并非真正有效,只是暂时地缓解了一下卑微感,遇到比自己好的,马上就又自卑了,于是还得再攀比。

沈家宏说,这种攀比心理如果伴随着成长滋生下去,便会引发自卑感、虚荣心等多种不良心理出现,既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又会影响学习和成长。如今,大部分青少年往往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生活没有重心、没有责任感、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因此更容易误入歧途。

心理专家:家长应注重引导孩子的攀比内容

最近,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刘静反映说,青少年心理科的孩子们经常要求家长给自己买一些名牌衣服和鞋子,对品牌很讲究,攀比现象很普遍。对此,刘静提醒各位家长,不能盲目答应孩子的各种要求,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父母开始学会真心爱孩子,赏识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要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东西上,要告诉孩子,除了名牌之外,他的身上还有更多能够引起别人注意、羡慕的东西,比如良好的品德、学习成绩等。

面对难以克服的攀比心理,刘静则建议大家能换一种思维模式,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不要专拣自己的弱项、劣势去比人家的强项、优势,比得自己一无是处,那样多累。所以要把眼光放低一点,学会俯视,多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满足。

专家简介:

沈家宏:心理治疗及督导专家、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和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多年。广州市青少年预防犯罪专家顾问团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学客座教授,广东省职业鉴定中心心理咨询组高组考评员,广州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广州市12355咨询热线专家组成员,《孩子宝贝》杂志特聘心理专家,新南方中医药职业培训学校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高级培训师。擅长儿童网络成瘾问题、品行问题及儿童学习困难和婚姻或家庭问题的心理治疗。

奢侈品你追我赶,专家呼吁不能攀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