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接受现代精神分析培训督导的学生告诉我,她最近所学到的对来访者的分析态度是:“用鼻子臭遗臭、用舌头舔一添、然后再抱一抱,以求客观地体验来访者”。是的,客观的体验来访者的存在始终是心理咨询师的重要使命。不过,我开玩笑地说:“你想一想,对于同样一盘佳肴,不同的人会嗅出不同的气味,尝出不同的味道;对同一位异性,不同的人会抱出不同的感觉!你的那位老师之所以用这样感性的语言去描述共情,或许有他自己的情结,说不定是他自己的反移情的表征呢。”由此,我想谈一谈反移情。
反移情是与移情类似的一种情感或情绪反应,只不过它发生在咨询师而不是来访者身上,因此可以理解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又叫反向移情。反移情通常来源于咨询师意识之外的无意识冲突、态度和动机,它是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无意识期待和某些神经质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狭义的反移情被界定为“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移情”,这是弗洛伊德的定义。广义的反移情可以理解为“由于治疗者的需要而非治疗关系或来访者的需要而产生的治疗者任何形式的无意识情绪或行为反应”。
治疗者做出的有意识的非特异性的情绪反应不属于反移情范畴,治疗者由于共情和来访者移情所产生的心理角色反应,属于“情感卷入”,也不属于反移情的范畴。譬如,来访者可能由于移情而把治疗师看成心理意义上的“父亲”,你的“父亲”角色仅仅表明你正卷入到某种关系中,对此,作为治疗师是有清醒意识的。这不是反移情。我个人认为,那些试图达到咨询师个人目的,并与咨询和治疗无关的有意识行为,因严重违背咨询原则的行为而应加以禁止。而另一些治疗过程所需要的有意识情感卷入行为,可以理解为“运用了角色扮演技术”,属于正常的咨询策略。
需要强调的是,反移情始终是咨询师指向来访者并以满足自身心理需要为动机的无意识情感。与移情相同,反移情也可以分为正性反移情和负性反移情。
咨询面谈中出现反移情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它是无意识的,咨询师往往难以察觉,但它几乎无一例外来源于咨询师深层的无意识动机,来源于咨询师自身被唤起未处理的“情节”,同时也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缺乏了解或者被来访者移情所操纵有关。咨询面谈中常见的反移情有许多表现:
·对来访者表现出拒绝、讨厌、同情、漠视等不良情绪;
·在来访者面前出现明显不协调的、特异性的情绪或行为;
·拥抱来访者甚至与其发生性关系或保持身体的亲密接触;
·与来访者保持咨询室以外的非治疗性交往;
·用“昵称”称呼来访者或用“昵称”进行自我介绍;
·咨询师富于诱惑的着装和扮相;
·非应急情况下主动或应来访者要求将自己家庭的电话号码告诉来访者;
·过多地使用自我暴露或者询问与诊断和治疗无关的来访者的私人信息;
·接受或迎合来访者操纵表现出非自主行为;
·回避或逃避来访者的移情反应并急于结束咨询面谈或咨访关系;
·在非咨询时间对来访者的生活状态产生过度关注和焦虑;
·咨询面谈经常严重超时迟迟不能结束咨询或治疗;
·忽视咨询欠费情况或允许有支付能力的来访者试图不付费或试图降低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