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9月10日,李阳在微博上正式回应之前的家暴传闻并道歉,称对妻子“实施了家庭暴力,造成了身体和心灵上的严重伤害,对孩子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我也向所有人道歉,我将深刻反省我的行为。”
家庭暴力发生在以教育出名的李阳身上,令很多人不解。其实,家暴与施暴者的学历、名声、经济收入、职业没有直接的联系。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分析家庭施暴者的动机、情感和认知特点,是希望发现一些心理规律,帮助人们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
家暴行为具有一种习惯性
情节之一
从8月31日开始,李阳的外籍太太Kim在微博上传了多张遭“家暴”的照片,其额头、耳朵、膝盖等多处受伤、红肿流血,膝盖部分的旧伤已经结痂。9月4日,她在微博上说:“李阳,你需要帮助。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担心我丈夫和我家庭的未来。你孩子需要她们的爸爸。我不知道怎么办!”李阳后来承认,这不是第一次发生家暴冲突,之前也有过几次,但这次是最严重的。
心理解析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身体、精神、性等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心理学家分析其问题的严重性有3个指标:第一是痛苦程度,当事人的痛苦指数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第二是不可控制性,即心理问题越不能控制越严重;第三个是频度,心理问题的发生次数越频繁,结果越严重。
从这个角度说,家暴是很严重的一种心理问题,它的不可控制性,让施暴者总能找到解释的理由。实施家暴的人往往会说,事到临头就控制不住情绪,其实并不想对配偶拳脚相加,但事情赶到这步了,无名火就上来了。他们赔礼道歉甚至痛哭流涕,但没过多久仍然会再度施暴。次数频繁是家庭暴力行为的一个特点,因为家庭冲突几乎每天都有,作为解决冲突唯一和终极手段的家暴也几乎是经常发生的。家暴行为是习惯的、有记忆的,其解决冲突的方法能给施暴者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或者说,他们在生活中只学会了一种解决冲突的方式——以自我为中心解决冲突。
应对家暴需要技巧和沟通
情节之四
中秋节,李阳没有和妻子、孩子们在一起过节,而是住在酒店。他说自己听从了心理咨询师建议,当对方再次大吼大叫而他想动手的时候,立刻分开。李阳还开了个家庭会议,向孩子说明3点:其一,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其二,即使将来父母分开了,对她们的爱不会改变;其三,如果她们有一天遇到类似的家暴问题,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心理解析
家庭成员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想杜绝家庭暴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观点的一致性。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兴趣与爱好、共同的性格和习惯是沟通的基础。
2、宽容与尊重:家庭生活中的冲突与分歧大都是一些生活小事,是习惯兴趣或对事物的观点不同,没有多少原则与是非问题。所以,双方都应当学会宽容,婚姻意味着让步。
3、学会管理情绪:李阳通过这次教训,学会了利用脱离接触来应对情绪的技巧,即当三句话不合要发火时,离开现场,让自己没有实施暴力的机会。
4、受虐方的反抗与维权:家庭暴力之所以频繁发生,与妻子的应对方式也有关系,只有及时反抗、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制止暴力行为的发生。这次,李阳的妻子通过在网上揭露受到家庭暴力的过程,还到公安机关报案,使得李阳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
延伸阅读:家暴不是没文化的代名词
全国妇联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配偶。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高达47.1%。
近几年来,家庭暴力正在向高学历、高收入家庭蔓延。广东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发生家暴的548户家庭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11户,占20.3%;公务员家庭72户,占13.1%;月收入2000元以上家庭88户,占16%。
“在我们审理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施暴人群呈现知识化、学历层次逐渐提高的特点,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当事人占了将近1/3,其中还有不少是研究生。”北京某区法院专门负责典型案例的研究人员说。
高学历者很多像李阳那样是个“工作狂”,这使得家庭成员情感疏远、关系恶化成为潜在的可能。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心理问题就容易显现。在有340多名网友参加的“家暴调查”中,67%的网友认为“家庭暴力与学历无关”,56%的人认为家暴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过大,无法找到宣泄的出口”,39%的人认为是“没有良好的心态”,39%的人认为是“无法协调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知识分子家庭的暴力形式以冷暴力和性暴力为主,如干涉配偶行动自由、恶意贬低、故意刁难等。有些男性知识分子会实施更为隐蔽的身体暴力,以防让外人看出来。而很多女性知识分子采取了忍耐的态度,她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婚姻的失败,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而委曲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