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出去开会的缘故,比平时正常上班晚了半小时才到办公室。走进楼道,远远看到珞珈蹲在我的办公室门口,一脸不高兴。我对他并不陌生,入学虽不到一年,在学院里知名度却已经不小了。拿过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还有七七八八的竞赛也参加了不少,几乎每次都不“走空”。不但如此,他还在学校电视台做主持,入行时间虽然不长,一些中小型晚会却主持了不少。人长得精神,听说还有一大把“粉丝”。
见我走过来,高大的珞珈也站起来。
“在等我?”我问他。
“评优名单上为什么没有我?”珞珈大声质问,带着吵架的架势。
我本能地反感起来:这孩子的话简直没头没脑,真让人不敢相信台上彬彬有礼的珞珈会对人这么粗鲁。
“你来找我谈心、反映问题,还是吵架?”我盯着他的眼睛。
“都不是,我只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评优名单上没有我?”珞珈执拗的表情可气又可笑。嗬,看看有多较劲!我说:“就站这说啊?我倒可以请你喝杯白开水慢慢聊!”不管他什么反应,我径自一把拉开门走进去,听到后面珞珈跟进来的脚步声,我心里嘀咕:瞧这“小样儿”!
原来,几天前学校团委开始组织各个学院以团支部为单位评选“优秀团员”和“团员标兵”。珞珈所在的班级开了班会,大家投票推选,为使选票达到集中过半的要求,班干部和导师一起按照成绩、社会工作情况、获奖情况筛出了6位候选人,让大家投票6选3(两项荣誉只有3个名额)。
投票貌似简单,但也是对候选人的一种考核,一个人际关系糟糕的人通常都会在这个时候无力回天。偏偏珞珈在那6个人当中票数最少,全班30个学生他只得到6票,比前面得票最少的还相差过半。会后,好心的班级导师看到珞珈沮丧的样子就去安慰他:“别难过,你的表现一直不错,我会和学院争取一下的。”导师的“争取”被我们豪不客气地“驳回”,在大家看来这种额外的争取没有道理。有规则、有程序,恰恰这个“争取一下”偏离了原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不公平,对珞珈的成长也未必有好处。我正打算这个事情收尾时约他来谈谈,帮助他分析一下自己的问题所在,谁知珞珈却先来“兴师问罪”了。
珞珈在乎的,似乎并不只是这个称号。这份荣誉还有一点比较实际的好处,那就是在学年末评定奖学金时可以得到相应的非业务素质加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获得加分资格的。对于学习成绩相差不多的学生来说,非业务成绩的比较在奖学金角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而珞珈的目标是拿到国家奖学金,任何一个加分的机会都不可随便失去。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拿国家奖学金,珞珈觉得几千块钱奖金并不重要,那种感觉才让人享受。这个奖是珞珈在大学四年里最想得到的东西。
我是一路“焦点”走过来的
情绪逐渐平复的珞珈谈起了自己的过去。小学和初高中都在一起,那是一所“一条龙”式教育的地方名校。为了让孩子出类拔萃,父母不惜血本地送他参加各种课外辅导训练班,手里的证书一大摞,什么二级运动员、钢琴、唱歌、绘画,珞珈觉得自己在那些方面谈不上有什么天分,但被父母打也好劝也好,倒是一路咬牙“忍”下来了,“忍”字诀让珞珈尝到了甜头。
小学时,他差不多是班上最多才多艺的学生,成绩也不差,各科老师都比较喜欢他。一年级墙上的评优栏里他的红花最多,到了三年级以后,外出比赛得奖占了一大部分,学校里的表彰会也少不了他的影子。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大队辅导员还指导学生办了一份校刊,不管是谁都希望自己的照片出现在上面。能想象吗?有一期校刊竟然为珞珈做了专访,这下,他还真就成了校园里的“名人”。
到了初中和高中,珞珈外出参赛的机会就更多了。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并不只盯着学生的成绩,珞珈自是如鱼得水。同时,他还觉得自己属于颇有“型”的那种男孩儿,女生们倾慕的眼神总让他的内心像被按摩了一样地舒服。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珞珈逐渐觉得,身边的那些家伙除了学习、看漫画、打网游外一无是处,简直是庸碌的人生!能谈得来的朋友却又少之又少,有两个现在都已人在国外了。“曲高和寡”是珞珈对自己目前状态的描述。
总之,珞珈的优越感是一路走来逐步累积起来的。要不是“发挥失常”来到这里,自己的生活会更多姿多彩。而平庸一点儿的环境也好,他只是“小试身手”,就已经“熠熠放光”了。